食安新聞
【上下游調查01】三成中國香菇農藥殘留,無視台灣禁令,混充日韓台菇滿市面

台灣雖然禁止中國香菇進口,但不肖業者看準台灣香菇市場的龐大商機,透過走私產地的模式闖關,大舉侵佔台灣市場。儘管官方宣示將嚴格取締違法中國香菇,但業者顯然沒在怕。

《上下游》於全台市場調查,發現中國香菇佔市場比例高,總計抽樣21件乾香菇和香菇絲(含7件台灣香菇樣本),其中10件香菇產地標示台、日、韓、越等,經專家鑑定均為中國乾香菇,當中2包混雜台灣與中國香菇的樣本;另有4件香菇絲產品之產地直接標示中國,完全無視官方禁令。

《上下游》進一步將所有香菇樣本送往騰德姆斯檢驗公司做農藥380項殘留檢驗,結果發現:14件中國香菇中有5件驗出農藥「貝芬替」,比例高達3成。相較本產香菇僅核准使用一項農藥─腐絕,然而卻設立了16項農藥殘留容許值,等於為進口香菇開了方便之門。違法中國香菇佔據市場,農藥殘留比例高卻可「合法」販售,不但壓縮本土菇農權益,更嚴重影響消費者食安。

 

《上下游》實地採樣北中南21件香菇送驗。(攝影/林珮君)

 

記者實地採買香菇 中國菇比例高

以走私管道、從他國洗產地輸台的低價中國菇長年流竄市場,佔市售比例三成之多,多冒充國產或日韓香菇,價格腰斬、僅市場行情的一半。

《上下游》記者依照台灣菇類專家、農試所植物病理組助理研究員呂昀陞的辨識國產乾香菇三大原則(教學影片見文末):「1.菇傘無裂紋(花菇比例低),2.菇面多皺褶,3.菇柄較長」,前往台北、台中、嘉義等當地年貨批發市場,實際調查,中國香菇到底有多容易買到?

實際走訪南北貨商行,包裝上的產地多半標註埔里、新社、韓國的香菇,包裝精緻、超大朵的花菇禮盒,價格從一盒(半斤)600到1800元都有,詢問店家為何價格差距如此大,老闆露出笑容卻不願多做解釋,同時拉著記者參觀另一邊一大袋的深黑色冬菇說道:「如果你要國產的就是這裡,一(台)斤1500元,看你要買半斤、200克、或是再少也可以啦!」

 

年關將至,各個店家推銷乾香菇等年貨食材。(攝影/林珮君)

 

記者在嘉義一家在地經營二十餘年的香菇行、說要買「送人用的花菇」,陳老闆嘮叨起來:「不用執著買花菇啦,台灣氣候潮濕炎熱、很難出產花菇,市面上95%花菇都是中國來的,那個品質不好、不建議買啦!」

說完他拿出一朵朵傘面佈滿皺褶的埔里香菇,急著解釋:「菇柄長的、有超出菇緣長度的才是國產香菇,中國菇農習慣剪柄。」並拍胸脯保證自己只賣國產貨,就是要抵制中國香菇充斥的亂象。

但在市場的另一端,也有店家將走私樣態明顯的「香菇磚」大辣辣擺放出來,甚至不諱言表示店裡就有在賣中國香菇。

 

「香菇磚」通常經走私管道進入台灣,有店家不避諱放在店內。(攝影/林珮君)

 

記者實測10件香菇,皆為中國香菇混充貨

記者實地挑選10件標榜是國產和日韓的花菇,送交農試所專家進行外型鑑定,均判定與中國香菇型態相似,其中2件樣本中混雜了台灣和中國香菇,提高了辨識困難,也再次印證中國香菇早已攻佔國內市場的事實。

依據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」,散裝食品必須標示產品名稱和原產地,未標示可開罰3-300萬元,標示不實則可開罰4-400萬元。面對中國香菇佯裝國產或日韓香菇販售的亂象,消保處消保官王德明表示,會加強查核產地標示,讓消費者方便選購國產農產品;而當前此法僅限於有商業登記的商家,傳統市場、攤販均不在此規定內,因此未來也計畫修法、將所有販售單位皆納入適法範疇。

3成中國香菇驗出殺菌劑貝芬替,成食安漏洞

中國香菇混充搶市,不但壓縮本土菇農生存空間,更潛藏食安風險。《上下游》在全台採集14件中國乾香菇和香菇絲樣本,檢驗380項農藥殘留,有5件檢出殺菌劑「貝芬替」0.07-0.28ppm,比例高達三成。《上下游》另採樣7件台灣香菇檢驗農藥殘留,亦有1件檢出殺菌劑「貝芬替」0.11ppm。

依據我國法規,台灣栽培香菇僅限用「腐絕」一種農藥(在製包時加入太空包中,用來防治香菇綠黴病),驗出其它農藥即屬違法,但卻設立了16項農藥殘留容許值,等於是為進口香菇開了方便之門。

根據蕈菜類(香菇、洋菇、草菇、金菇、木耳、白木耳)農藥殘留容許規範,共有亞烈寧、貝芬替、剋安勃、可尼丁、第滅寧…等16種殺蟲劑、殺菌劑之容許標準,換言之,市售香菇、邊境香菇檢出這16種藥劑都不算違法。

根據進口香菇農藥殘留標準,《上下游》本次送驗檢出農藥殘留之中國香菇均在容許範圍內(貝芬替容許限量0.5ppm),屬於「合法」無須受罰,但「嚴以律己、寬以待人」的兩套香菇管理標準,不但讓中國違規香菇可「合法」低價搶市,更讓不知情的消費者承受更多食安風險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對此,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解釋,制定農藥殘留容許時,要考量環境中的背景值,菇寮周圍農田噴灑藥劑可能讓污染源不慎進入產品中,加上香菇進口商曾針對產地需求申請多種農藥殘留容許,因此最終還是開放16種農藥的殘留上限在香菇上。

中國香菇太空包使用農業廢棄物,品質堪慮

曾到中國實地考察的呂昀陞進一步解釋,太空包「非常營養」,容易讓空氣中的菌類生長,因此國內太空包在接種前會經過攝氏95度高溫加熱滅菌,確保包內沒有真菌、孢子,即業界稱的「熟料」,才能避免雜菌生長、影響出菇;而中國太空包大多使用農業廢棄物,例如果樹枝條和棉籽殻,即「生料」作法,再放入殺菌劑、殺蟲劑滅菌,讓出產的香菇品質堪慮。

負責邊境食品抽驗的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陳慶裕指出,過去未出現進口香菇農藥超標案例,但去(108)年二月,有兩起越南乾香菇被檢出重金屬含量不符規定,分別驗出鎘4mg/kg、3mg/kg,已超過限量2mg/kg;本次《上下游》也有檢驗重金屬,其中一件中國香菇樣本檢出鎘超標(2.26mg/kg),依法得退運或銷毀。

第四屆百大青農、生產黑木耳和香菇的台中新社菇農劉啟葦表示,台灣香菇用藥規範嚴格,因此菇農在栽培過程幾乎不太用藥,頂多在環境中噴灑次氯酸水,用來滅菌和除臭,減少病菌孳生。

小知識:國內菇類太空包在製作時經過完全滅菌,待菌種接入後,會用棉塞或瓶塞封口,降低害蟎孳生、爬進太空包內潛伏繁殖的可能。此外,由於香菇約20天收成一次,加上菇寮多為密閉空間,若藥劑使用不當、就有農藥殘留的風險,國內菇農表示,菇寮真的很少噴藥,努力朝向不用藥目標邁進。

 

台中新社菇農劉啟葦表示,國內種菇規範嚴謹、菇農幾乎不用藥。(攝影/林珮君)

 

中國香菇可能透過越南洗產地,台灣別無他法?

國產香菇品質好、且用藥規範嚴謹,只是近年來受氣候暖化、菌種弱化、木屑短缺導致產量下降,使得走私入台的中國香菇數量暴增,近十年查獲銷毀的走私菇數量高達1,100公噸。

我國對乾香菇採關稅配額管制進口,每年配額288公噸(配額內稅率25%),其中越南是我國第一大香菇進口國、佔了八成以上,其中多是花菇。但根據曾前往越南觀摩當地香菇栽種形態的呂昀陞描述,越南比台灣氣候更高溫多濕,要種出花菇並不容易。

且越南菇農會將採收的香菇串成一條吊掛在門口,採傳統風乾方式乾燥,這也是當地特有的,「越南香菇中都會混著魚露味,其他地方沒有。」這與目前進口到我國的越南香菇型態差異甚大。呂指出,越南在民國100年以前幾乎沒有出產香菇,但101年起竟大量出口香菇,讓越南的「香菇奇蹟」蒙上層層問號,恐有為第三國洗產地的嫌疑。

 

 

產地標示不實僅開罰4萬元,難以杜絕混市歪風

針對層出不窮的中國香菇亂象,行政院於去(108)年底啟動規模最大一次的「市售乾香菇原產地標示查核計畫」,針對全國市售散裝與包裝香菇進行查核,在目前抽查的245件樣本中,近一成產品涉及原產地標示不實,已依據違反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」開罰新台幣4萬元。

面對中國香菇長年利用繞道其他國家「洗產地」方式輸入我國,農委會公告從本(109)年1月1日起加嚴管制進口措施,要求香菇、木耳、九孔、鮑魚等多項農產品進口時,得檢附出口國核發的原產地證明才准放行,希望防範劣質農產品「洗入」台灣。

然而,倘若業者檢附原產地證明與「真實產地」不符,台灣又該如何因應?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,雖然我國無法針對該國栽種的香菇數量、型態,一一比對其輸入台灣的香菇值與量,但我國會派員了解當地的香菇栽培情形,農委會於市場端也會透過「穩定同位素」及「微量元素」等檢測技術協助鑑定香菇之產地,提供海關等查緝機關作為判別產地的參考。

 

沒有源頭管理,消費者面臨香菇難以辨別真實產地(攝影/林珮君)

 

新社農會:每包香菇貼上產銷履歷溯源,請認明國產香菇

新社是國內最大香菇產地,種菇面積204公頃、共有400位菇農,新社區農會總幹事羅文正表示,新社香菇以細密肉質、清香香氣聞名,但在低價中國菇魚目混珠搶市下,國產香菇長期吃悶虧,香菇市場行情也被打亂,「台灣食菇需求龐大、照理說國產香菇應該供不應求,只是我們生產成本較高、價格拚不贏別人,就算品質再好、還是常常被低價中國菇打壓。」

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買到國產香菇,農會近年來輔導超過七成新社菇農取得產銷履歷,加上新建的香菇包裝場通過ISO 22000與HACCP認證,更可確保產品安全,希望以安全、衛生、新鮮之特色區隔市場,提高國產品牌的實力。(系列待續請繼續閱讀)

以上新聞,分享於 上下游調查,內容及版權歸該媒體所有。